建筑师应该少一些自我表达—访孟凡浩
2017 / 04 / 05

摘   要 建筑师孟凡浩在访谈中提出,在乡村实践中,实地调研、与村民互动交流,以及建筑的高品质感均十分重要;建筑师在实践中须处理好成本与品质之间的平衡、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关系,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立场,将自我表达退让到社会责任、实际使用者需求之后。
关键词 东梓关回迁农居 乡村实践 现代与传统
ABSTRACT In an interview with architect Meng Fanhao,Meng maintained that in rural practice,field survey, communications with local villagers and quality buildings are all of crucial importane.Architects should manage well with the balance between cost and quality,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ity and locality,and make it clear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and standpoints,whilst putting self-expression behind responsibility and actual user demand.
KEY WORDS:affordable housing of Dongziguan,rural practice,modernity and tradition
DOI 10.12069/j.na.201704014
中图分类号 TU201 文献标志码 D 文章编号 1000-3959(2017)04-0078-04
作者单位:新建筑杂志社(武汉,430074)

 

明星 MING Xing

 

建筑师应该少一些自我表达
——访gad建筑设计(杭州)合伙人/创作总监孟凡浩
Architects should be Less Self-express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 Interview  with  Meng Fanhao,the Partner of gad Design(Hangzhou)

出生于1980年的孟凡浩,现在已是gad建筑设计(杭州)的合伙人之一,管理着几百人的设计团队。


gad以与房地产企业合作的模式初创,至今已完成众多优秀的大型住宅及公建项目。然而,商业项目的成功没有使合伙人止步于此。为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谋求更长期的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孟凡浩带头成立了一个更具研究性的创作团队,他们带着对材料和设计的敏感觉知,专注于一些小而美的精品建筑。依托gad强大的专业平台,这些小建筑也呈现出一如既往的高品质感。与商业项目成熟化、流程化的甲方相比,这些小型非商业化项目的甲方往往更为个性化,而这也是令孟凡浩感到兴奋的地方,“这样的项目不像那些商业项目那样具有可复制性,每一个都有其独特性和研究性,我很享受这种设计带来的挑战。”


2016年,由孟凡浩主创的东梓关村回迁农居项目建成。此项目图片一经网络传播,便引发热议。该项目还荣获了美国2017Architizer A+Awaeds评委会大奖。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农宅的惯常想象——原来农民的房子还可以设计成这样!政府更是将它作为新杭派民居的示范项目进行推广。如今的东梓关村,清晰地呈现出当下乡村中三明治般的混搭表象:被保留下来的有时光印记的传统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下农民自发或是政府主导建造的农宅,以及如今由建筑师主导建造的当代乡村新民居。孟凡浩认为这样一种杂乱拼贴的现象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这个时代的印记也得以保留,极具样本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个项目,孟凡浩积累了很多和当地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切体会:“大陆的乡村建设与香港、台湾地区的大不相同,体制的不同决定了我们无法简单效仿照搬他们的经验。建筑师只能在特有国情的限制条件下做可能的尝试。探索在现有体制下激活乡村是我现在很想做的一件事。


4月20日,笔者在孟凡浩的带领下参观了他的两个房子——杭州隐居江南精品酒店和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本次访谈在此期间完成。

 

杭州隐居江南精品酒店(2015)

 

东梓关回迁农居(2015)

 

一 起点:积累于城市


1 您在南京大学读研师从导师张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孟凡浩: 在张雷老师工作室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价值观的树立。设计一定是基于限定条件下的分析、推理进而形成的结果。这也是南大建筑教育中提倡的设计方法——实事求是地从调研开始,围绕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回应场所环境,最终形成设计中的策略。这种方法很重要。在生活中,我和张老师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经常和我们强调, 在设计中每一阶段要做每一个阶段该做的事。比如在设计概念阶段,就不要过多纠结于一些琐碎的细节,因为那样会对设计思路有限制;在技术推进阶段,就不要质疑当初的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控制实施精确性。这不仅有助于在设计阶段理清思路,也是一套适用于工作持续推进的方法。在项目落地性不明确的情况下,也有助于我们提高效率。


2 什么样的机缘选择来到gad?
孟凡浩:当时刚开始毕业先选择来到杭州,考察过几个国有大院之后,感觉gad这里的环境更吸引我。创始人邬晓明、王宇虹先生都是一批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建筑师,他们不是只想做一个商业化的大公司,而是希望紧扣时代旋律和社会热点,把公司做成一个“百年老店”。在gad这个平台,各位前辈都是实战中的高手,他们教会我怎样把房子盖得有品质感,如何精细化设计,营造高品质空间;同时,设计的后续支持特别给力,幕墙、结构机电专业的水准都非常高,好的设计也需要高完成度来实现,这样的建筑才具有高品质感,即便在乡村实践也需要这种高品质空间。城市环境的品质已经有逐步提升,我们的乡村也同样需要这种高完成度和高品质感,而不止是简单的创意。


3 gad落地项目集中在长三角一带,呈现出江南文化的精致感。您认为地域环境如何对设计产生影响?
孟凡浩:设计肯定要根植于当地文化。在江南就用当代的语言重新演绎江南文化,如果到贵州、云南,设计也应当跳出来,去寻求西南文化的根基。我从来不想把自己固定在某个风格类型。我们最近在浙江建德和北京分别做了两个同类型的民宿聚落,但最终呈现出的建筑气质完全不一样。做设计可能更多的还是要因地制宜,以设计来回应当地文化,超越表象风格。


4 是什么成就了gad平台下的高精度作品?
孟凡浩:gad成熟、规范的平台保证了项目的设计质量,较高完成度所带来的现场体验和舒适度都会比照片呈现的视觉效果更好。西方、日本的建筑不论大师作品还是平常的建筑,都给人很精致的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建筑产业链更为成熟。gad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建筑师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规划、结构、设备、室内、景观、幕墙团队都有着很高的配合度,这也成就了我们在城市高端物业中的品牌。此外,gad成立于杭州,原本浙江地区的工艺就有精细的营造技艺传统,体系成熟完善,如浙江东阳的木工技艺便非常高超。在这样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施工工艺精度相对而言确实比其他地方高。有这样的建造基础,杭州地区对品质自然有更高的追求。

 

 

杭州西溪首座绿色办公园区(2012)


二 转折:从城市到乡村


1 作为gad首次涉足的乡村实践,东梓关回迁农居设计切入点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孟凡浩:在我们的城市项目中,直接服务对象是开发商,设计是在为他们服务。他们提出要求,建筑师按照要求来设计,最实际的目的是要让房子更好卖。而东梓关项目是政府委托项目,其设计服务的对象是当地村民。如果简单将城市住宅的需求和功能设计灌输给村民们,他们是不会接受的,他们更关注的是成本和造价。这个项目造价要求是1 500元/㎡左右,这个数据根据当地乡村村民自建民宅的常规实际费用得来。要让他们接受统一规划设计的住宅,只能依照这个自建标准。造价是这个项目很重要的限定因素。此外,每栋建筑占地面积120㎡ ,这个数据也是国家准许的宅基地最大面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对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改善。由于这个项目还是杭州政府挑选的13个杭派民居示范点之一,所以最终成果还应具有可推广性和示范性。在这些限定条件之下,设计好比一道命题作文——如何以相对低的成本实现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为此,我们在户型的设计上充分尊重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同时力求改善现有村落单调的群体空间,在居住组团中设计了丰富的院落空间。


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详细地调研了使用人群的空间诉求,虽然他们对空间使用的需求在专业人士看来有很多不专业之处,但作为建筑师,需要具备从看似不专业的诉求中去捕捉其背后深层的本质需求的能力,并通过设计来回应这些需求。


2 这个项目的可推广性或是可推广的内容是什么?
孟凡浩:还是刚才说的那套设计方法及设计策略。比如规划策略上,从基本单元发展出基本组团,再从组团有机生长成村落。单体的差异并不是形成整体多样性的唯一途径,我们是从几个基本单元和组织方式上寻求变化的基因。当代设计要从传统聚落中寻找关联,而不是从那个传统的生成机制中寻找成因。因为那个成因必然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在那个时代的生成机制中的个体特点和需求都能被完整呈现。而在现代社会,住宅类产品大多由政府主导,更像是一种批量化生产的产品。这样的产品为便于推广,会弱化个体的特殊需求,而更关注于大众的普遍需求,因而只有这种标准化的做法才能实现较高的可推广性。尽管如此,在乡村实践中,实地调研和与村民互动交流仍然很重要。还是要考虑乡村使用者的特殊性,尽可能地满足他们不同于城市居民的需求。

 

建德九姓渔村博物馆(设计中,2015)     松阳原舍精品民宿(建造中,2015)


3 村民实际使用后,如何评价这些建筑?
孟凡浩:在施工过程中,村民们还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房子。他们普遍认为西洋建筑才是好看的。但等房子盖好并住进去后,他们的想法也有了改变。这些住宅的内部空间是在城市住宅功能模式之上综合了村民们的真实需求,使用起来比他们自己盖的房子更舒适。虽然有人评价这些建筑像城市里的别墅,可能不太适合乡村,但我认为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村民,他们对于居住空间的大体需求是一致的,只是空间的具体使用状态和呈现效果会有些许差异。建造完成后,网络媒体的关注,使这个项目一下子成了“网红”,最后甚至被旅行社当成景点编入了旅游线路,每天都有旅游团去实地参观,这些现象使得村民们逐渐从心理上产生了认同感。新农居的辐射效应给村子带来了人流和商机。年后,村口多了很多农家乐、小菜铺、咖啡厅、酒作坊等休闲配套也逐步自发出现,乡村旅游开始萌芽,连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回流。整个村庄的人气和活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个已经被遗忘的小村落重新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可能这种结果比起在村子盖了个看上去很“厉害”、却没有和村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的房子,要更有意义。建筑师不应该只把自己局限在所谓的作品里。脱离建筑学的世界来看,建筑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建筑的本体意义。建筑师在作品中的自我表达也应该适当克制,尽可能退让到社会责任、实际使用者的需求之后,在设计中少一些功利性和目的性。对于东梓关这个项目,我最初也没有抱任何目的,只是遵循自己的设计方法,完成了设计。也未曾预料过会产生这么大的社会效应——回迁房让在外的村民们都开始“回迁”了。这一社会效应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我而言远比项目获得某个大奖更有意义。


4 村民实际使用后反映的问题有哪些?
孟凡浩:一部分是乡村低水平施工团队没有按图施工造成的问题,比如镂空窗表皮和内部墙体之间没有做好排水。另一部分是标准尺寸问题,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尽可能询问了村民的使用要求,他们提出大门宽度要能进电瓶车,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口中的电瓶车指的是三轮电瓶车。


5 在这个项目的建造过程中,您曾多次提到“失控”,具体是哪些问题?
孟凡浩:主要还是施工上的问题。这次遇到的一些情况,完全无法控制。因为是低造价乡村项目,招标的施工单位认知水平较低。加之是政府项目,一些体制内的问题导致最后很多东西都无法改变。施工过程中,我们制作了详细的立面控制手册,并且不厌其烦地去往工地与施工人员讲解构造细节,但收效甚微。这让人非常无助。建成后的一些细节其实也不尽如人意,比如坡顶的曲线线条不平滑,误差特别大。好在这个项目讲究的是群体效果,局部单体的精度缺失没有带来颠覆性的后果。然而这些遗憾与项目建成之后逐渐产生的社会效应相比,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三 立场:建筑师的平衡


1 您曾多次提到设计过程中的 “平衡”,主要是指哪些平衡?
孟凡浩:在很多项目中,都会遇到很实际的问题,比如首先就是成本、造价和品质之间的平衡,建筑师不能一味以高成本追求高品质;其次是现代性和本土化,当代建筑师常需要直面现代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如何审慎地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三是专业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平衡。专业性体现的是职业素养,因如果过分地拘泥于专业圈子,却忽视了实践对社会的意义,也是值得反思的;最后是责任与立场之间的平衡,建筑师一定要明确这一职业的责任和应有的立场。


2 在诸如杭州隐居江南酒店这种城市微更新项目中,您认为建筑师应该重点把控的是哪些方面?
孟凡浩:新与旧的关系。所有的改造项目都需要重点关注这个课题。建筑师有责任和立场去保留这个时代的痕迹。虽然有些城市遗存并不是具有保护价值的文保建筑,但它们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对于民众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最近我在象山石浦做的一个改造项目中,原建筑是一个建于70年代的位于海边的巨大冻库,虽然这个建筑现在看来破旧不堪,但当地渔民对它很有感情,甚至现在提起来都充满自豪感。这个近似废墟的建筑在新的时代需求下被改造为渔业博物馆。新旧关系中,分寸和比例也需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其次,改造之后的建筑往往被置换了新的功能业态。重新赋予的功能会自然地引发原有建筑的立面及空间的变化,从而生成新的建筑形式。从功能出发的改造才是改造应有的姿态,而非仅仅为了表面肌理的更新而设计。

 

外婆家野马岭精品民宿(2015)     杭州隐居西湖养生度假庄园(建造中,2015)


 3 在这种新旧关系的对话中,您对哪些内容更敏感,比如材料、尺度等?
孟凡浩:材料是体现新旧延续的一种载体,尺度是唤起记忆的重要因素。比如杭州隐居江南精品酒店这个项目,因为要求建筑在周边环境中具有较高的识别性,于是我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法用幕墙实现了自身建筑语言的统一。在幕墙材料的选择上使用的是青砖,提取的是整个历史保护街区的灰色基调元素,力求在明确自身特征的同时尽可能地与环境融合。但在构造上,并没有采用与周边其他建筑一样的砌筑手法去做。其次,新加表皮也将原有建筑飘窗、空调室外机位等元素在尺度和比例上统一起来,以较低的造价和适度的手法达到了改造目的。

4 您个人对于材料是否存在某种偏好?
孟凡浩:在乡村实践中,建筑师应该都会钟情于乡土材料。但由于当下加工工艺失传、生产建造方式更新,人工费的增加,在乡野的表象下是无法回避的高造价。设计还是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东梓关村项目中,我原本也想采用灰砖,但在造价被严格限制的现实条件下,还是放弃了。木格栅换成了仿木的金属格栅,既最大程度地遵循设计初衷,也更易于村民后期维护。个人的偏好往往受制于很多其他更现实的因素。


5 您带领的这个研究团队,在挑选项目时基于什么样的原则?
孟凡浩:首先是项目背后的人。要有志同道合的业主,才能携手合力完成一个好的作品。二是项目的意义,小型的研究型项目,需要从不同的维度来做更多尝试,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批判性,并引发一些跨界交流和探讨——在当下这种特殊时期,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应如何处理。东梓关村农居项目是一种尝试,但不是唯一的。这个尝试基于对原有的高密度聚落的认同,但如果换一个场地可能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图片来源:文中图片均由孟凡浩提供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