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TALK·漫谈 10 | 自由 · 边界
2019 / 08 / 20

 


line+游学为鲲鹏之背跳脱出固有的思维枷锁

切实地阅读建筑

迸发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历经游学反思所得,line+TALK便是度身定制的发声台

新鲜而有趣的视角观点在此集结

丰富而激烈的思想观点在此碰撞


 


石上纯也认为,当下的建筑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遮蔽物,而是组成世界这个巨大空间的各色各样的“风景”,现在已经不能再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设计建筑,要自由地思考建筑,解放建筑。


那自由是否意味着应该放弃教条而追求极限艺术?

建筑师是否应该沉迷于自我表达?

现在的建筑是为谁而造?

是为了所有人或一个特定的人?

是为了人类还是所有生物?


本期TALK中line+建筑师章程、张琦琪、高灵谷、李俊将从各自领域多维度解读“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及这位日本明星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和建筑观。



1.

石上纯也的年与代 



主讲人:章程


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师从张雷

曾获circos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

“建筑是叙事与想象的冒险。”


在日本建筑发展脉络中,建筑师的派别传承是非常考究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石上纯也的建筑背景。“年”即横向对比,主要是指石上纯也和他同时期的其他日本建筑师,以藤本壮介为例;“代”即纵向对比,主要指的是石上纯也和他上几代的日本建筑师的比较,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妹岛和世、伊东丰雄和安藤忠雄等。


日本建筑师系谱:6个断代和3大流派



新陈代谢派: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野武士:日本建筑师桢文彦将伊东丰雄、安藤忠雄等这一批4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称为“和平时代的野武士”。他们自立门户的70年代,日本举办完了奥运会、世博会,各地的公共建筑设施也基本完成,“国家建筑”时代结束。


1960年代日本建筑师们开始了自己更有社会性和生产性的思考,以矶崎新、山本理显、桢文彦、菊竹清训和筱原一男为代表,他们用激进的手段迫使建筑社会发生变革,将日本建筑推向国际舞台。


1970年代,以伊东丰雄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和平时代的野武士”正经历着“国家建筑”时代的结束,继而将建筑生涯的起步转向住宅设计。与当下公建体系逐渐完善经济开始转型的中国建筑业似乎大同小异,但截然不同的国家背景下,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如何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仍需要自我发现。


继80、90年代的泡沫经济后,2000年日本建筑进入个性化时期,出现了像藤本壮介和石上纯也这样的明星建筑师。


纵向对比:重建筑VS轻建筑



伊东丰雄主张建筑是临时物,建筑的形式应该是未完成的。这是伊东丰雄在时代的大潮之下对当代精神的认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逐渐失去对场所的归属和记忆后,生活方式也变得不可预测。伊东丰雄这样的观点对两代后的石上纯也在不断追求柔软、轻薄的建筑观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横向对比:石上纯也(自由建筑)VS藤本壮介(空间的暧昧关系)


石上纯也:KAIT工坊


藤本壮介: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石上纯也:我认为建筑不一定仅仅是为了人造的,也可能是为了自然、环境、动物、昆虫等等设计的。解放建筑意味着不要教条、不要用风格来驱动自己的设计,而是要在每个方案中做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设计。


藤本壮介: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作品,可以总结为森林。自然和建筑之间,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关系,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显现,让大家能看到、能体验,这就是我在做的设计。


相比较,石上纯也和藤本壮介的建筑状态是不同的,石上更像一位感性的艺术家,所表达的内容是敏感纤细的,也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妹岛和世影响;而藤本壮介的作品则更强调建筑本体的空间关系。



2.

石上纯也——“新建筑”



主讲人:张琦琪


东南大学 建筑学硕士

“自由畅想,严谨慎思,止于至善。”


结合本次PSA展览中展出的其中8个作品及其系列出版物解析石上纯也和他的建筑、建筑观。


把建筑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隐喻


通过模拟自然现象来构思建筑在自然现象和建筑实体结构之间,能够存在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 和平之家 · 云 」



“云朵是建筑中出现的新景象……这一直是我追求的建筑形式。”——石上纯也 


和平之家的形态就像一朵云漂浮在海面之上。以海面为空间的地面,云状的混凝土为天花板,人们通过划船进入空间。在原有的海面环境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因为空间体量的存在产生了新的环境,就好像天空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云的出现和消失已经改变了天空的场景。


「 KAIT工坊 · 森林  」



“设计建筑,就如同规划一整片森林。”——石上纯也


KAIT工坊是石上纯也为学生提供的可以自由使用的空间,参照森林里树木的集聚形态,置入柱子和家具绿植,模拟森林的生长状态,在室内空间形成如森林漫步般路径和变化着的界面。


 「 校园多功能广场 · 地平线 」



“如果能够将地平线作为建筑的轮廓,那么也许能建造出壮丽雄伟的建筑,令其成为一条优美的风景线。”——石上纯也


校园多功能广场的空间内没有任何竖向结构,扁平无限宽阔的超尺度空间好像地平线。顶部不加设玻璃的窗口可以通过阳光和雨,模糊了内外环境的界限,在自然环境变化中塑造空间的多样性。


「 住宅与餐厅 · 岩石 」


 “仿佛很久以前就在那里,却又不是自然生成的东西。”——石上纯也


石上将住宅和餐厅的施工过程模拟成自然界中岩石的形成,就像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沉积和侵蚀而形成的岩石一样的建筑。


「 谷之教堂 · 山谷 」



谷之教堂位于山东,高45m宽1.3m的超大尺度如同山谷般极其高耸又狭窄,身临其中可以感受到光从深处照射过来。


「 伦敦蛇形画廊展亭·乌云 」




在蛇形画廊项目中,石上联想到伦敦多阴天的天气,灰色的石板屋顶是“乌云”,细柱是“雨丝”,轻重倒置的视觉反差给人乌云压顶的感觉。


把建筑视为一种环境的变化


建新筑不能是一个遮蔽物,因为它会成为将我们与环境分隔的屏障,当把建筑视为一种环境的变化,能够使建筑更加自由。


「 迷宫公园游客中心 · 既有人文场所 」




在不改变遗址公园内既有环境的条件下,石上沿着公园内人们最常散步的路径两侧树立玻璃墙支撑屋顶,尽可能减少重复的竖向杆件线条以及建筑对环境的视觉影响,从侧面看是几乎全透明的建筑。


「 艺术生态植物园 · 既有自然环境 」



重建生态庭园项目中,考虑到场地历史环境是水稻田和森林,石上建议将因酒店开发面临砍伐的树全部移植到庭院内,将附近的河水引入小水塘,在缝隙处填充青苔。一切操作都是在既有环境的基础上,将历史的景观叠加后造出了新的环境。


石上纯也眼中的建筑


当我们评价建筑的标准仍然是坚固、实用、美观时,石上在实践的却是如何让建筑成为像自然现象一样的环境。作为一名成功的实验型建筑师,石上依旧保持对“什么是建筑”这一经典问题的思考,并通过其一系列的出版物得以体现。






石上纯也尝试在现有的意识形制内创造新的观点,挑战当前的价值体系,虽然大多想法仍无法在现代社会建筑体系内实现,但依旧是一名出色的实验者。如这次展览的主题“自由建筑”一样,石上期许建筑师们更自由地去创造多样的设计,才会产生推动社会更多元地发展。



3.

“非建筑”:超扁平运动员



主讲人:高灵谷


重庆大学 工学学士

城市规划教育背景,建筑从业经历

“建筑是不同逻辑的叠加演绎,并通过建造传递信息。”


石上纯也的“非建筑”艺术学背景部分造就了他比建筑师更自由开放的思想。“超扁平”即扁平化艺术,“运动员”指的是石上挑战极限的精神,他的建筑在变得更轻、更延展、更通透。


超扁平现象


村上隆作品《Mr DOB》


1996年第二届亚太三年展《Present Encounter》中,村上隆以作品《Mr DOB》发表了《超扁平宣言》。他也是在尝试用日本当代美学挑战西方艺术史,以“漫画和动画”作为现代日本文化的产物打破了“美术界完全依赖外来文化进口”一边倒的状况,使动漫成为全球艺术史的一支重要流派,像一个战士来捍卫自己的艺术。


村上隆的超扁平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日本艺术对二维图像的大量使用,与西方传统的三维空间透视法的绘画表达形式相区别,是对艺术边界的探讨;二是战后日本社会阶级界限消失后,高端与低端品味被「压平」,上等与下等文化存在的边界逐渐模糊,交集越来越多,产生的中间地带为艺术创造共享的可能性。


二维的建筑


左:涩谷站前方的Q-Front大厦  右:Dior表参道旗舰店(妹岛和世)


日本著名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在《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中,总结了建筑“超扁平”的两大特点:


1.与立体体量和空间组合相比,建筑的“超级平面”应以立面设计为核心。与其说建筑以三维立体形式而存在,不如说其与二维平面形式更加接近:在玻璃表面上显示文字的建筑与各种信息等价排列的计算机显示屏非常相似。“超级平面”以脱离三维空间为目标,维数降低至2.5,尽量减少建筑厚度对建筑视觉的影响,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另一种建筑尺度。(如图Q-Front大厦和Dior表参道旗舰店)


2.超级表层建筑——传递信息的建筑表层与内在结构融为一体,在加入时间维度后,建筑体量的维数增加至4。


TABLE:2005


“轻轻触摸,桌面甚至会荡起波纹。我想做的正是既能像布一样柔软,又能较好地维持一定固体形状的东西。”——石上纯也


TABLE:2005项目是石上纯也以建筑手法完成的艺术装置,充分表现了他的建筑个性。起因是2005年的“长颈鹿艺术计划”邀请艺术家们以“纷纷”为主题进行创作。


在2003年为餐厅设计的一张2m×2m,4.5mm的铁板桌子的基础上,石上想要一张无限延展成超尺度的“Table”——3mm厚铝制材料,2.6m×9.5m,高度110cm。通过严谨的预应力结构计算,以预起拱变形实现“柔软”的桌子。


看起来只是一张普通的桌子,但是当你触碰了桌面后你就能感受到奇妙之处。石上想表达的不仅是建筑设计的极限,也是在探讨极日常性的物件(桌子)的非日常性(极度大跨距与及细薄)的表现手法所创造的空间张力。在此次PSA展览中展出的作品,现场都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解释建筑作品,这也是石上的一种手段,是用平常的易于接受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他的建筑。


对“日常性”的“再诠释”


左:杜尚《泉》    中:村上隆“Superflat”   右:石上纯也《Table》


《泉》是杜尚从生活中选取的一件现成物作为创作材料的艺术品,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村上隆“Superflat”的思想是生根于对战后日本社会文化的再解读;石上纯也他也部分继承了前两位艺术家对日常性的再诠释的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已经不再负荷金字塔、万神庙这样的宏大气质后,开始逐渐走向日常性,如何用建筑手法再诠释,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日常性并非只是小体量,通过叠加丰富的日常性行为,或许也可以造就库哈斯“建筑就是大”的未来建筑理念。



4.

自由边界——景观与建筑



主讲人:李俊


中国美术学院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

“让生活融合在自然而然中是设计的本质。”


建筑和景观:观望


左:姑苏台     右:帕特农神庙


“台”是早期园林里的主要建筑,“台”高以通神灵,观天象;神庙立于卫城最高点,神性与权力的象征。


建筑和景观:依附



随着大自然生态美意识的觉醒,人工自然逐渐纳入生活场所,园林发展由通神、狩猎、生产到游憩观赏。


建筑和景观:交汇


左:巴塞罗那德国馆(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右:流水别墅(赖特)


民俗艺术博物馆(隈研吾)


左:地中美术馆(安藤忠雄)    右:水之教堂(安藤忠雄)


建筑师有意识地打破景观和建筑发生的边界,通过室内外空间流通、对自然抽象表达、建筑作为自然场地的填补、光影和建筑的景观面等手法,在实体建筑中思考景观和建筑的关系。


建筑和景观:融合


左:八座石宅和传统园林石林    右:森林幼儿园和传统园林庭院


在“迷宫公园游客中心”项目里,石上纯也跳脱了从实体建筑里思考,在现有景观中挖掘空间,以空间创造建筑;“住宅与餐厅”通过反转景观来创造新的空间;“和平之家”从自然的云、海中思考空间所在,海水能流入室内,海风能吹进场所,以建筑来具体呈现动态的环境空间恐尚无一例;“八座石宅”和“森林幼儿园”项目设计中浮现出了我国传统私家园林的特点,如:自然而然、曲折尽致、层出不穷等,对思考传统园林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石上纯也对建筑和景观的思考是非独立的,融合空间、氛围、结构和景观,在他的先锋自由的手法演绎下,一切都显得柔软、模糊、灵活和新鲜。



“各不相同地域的许多建筑师们,非建筑师的人们。当全世界的人们,都以自由的视角思考建筑,当这样的风景接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空间时,世界必将变得更加丰富。”


如石上纯也所言,建筑世界的丰富程度无可想象,而本期TALK分享的视角宽广程度也是超出了展览本身的内容。自由地思考建筑意味着要真诚而坦率地考虑和面对我们寻求和需要的建筑的作用,所有要素都应该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