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line+游学为鲲鹏之背跳脱出固有的思维枷锁
切实地阅读建筑
迸发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历经游学反思所得,
line+TALK便是度身定制的发声台
新鲜而有趣的视角观点在此集结
丰富而激烈的思想观点在此碰撞
----------------------
随着一二线城市存量土地逐渐枯竭,设计热点已由设计全新建筑转向了存量建筑改造,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存建筑改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在同一场所中实现过去、现在多重印记的叠加融合?
再见1933
△ 空间的水平分隔
△ 空间的垂直分隔
△ 路径的重组
△ 原本封闭的顶部空间改为玻璃地板(图片来自网络)
建筑师对1933的改造十分的克制,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在新旧元素分离的同时,做到了所增设备可逆,通过种种努力使这栋老建筑回到了1933那年。
△ 空间要素的保护性改造(图片来自网络)
结尾处主讲人感性地谈到,老建筑的每一次改变都如同史书一样忠实地逐页地被记录下每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和思想。建筑师不能为了自我表达或盲目契合当下而将前页撕毁或篡改,只留下刻意的仿古或毫无沉淀的新建。
——余德耀美术馆、PSA、油罐艺术中心
主讲人:石尚流
△ 余德耀的展馆与展览(图片来自网络)
△ 2016年与2019年公共空间维护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 PSA展厅设置“白盒子”与“灰空间” © 张嗣烨、章明、王远
△ 结构的删减与架构
△ 定制化展览(图片来自网络)
——龙美术馆、艺仓美术馆
主讲人:周一晗
△ “伞拱”与煤漏斗桥 © 苏圣亮
在设计初期,车库停车的经济性决定了8.4米标准柱网框架结构将会牢牢地封锁改造时的多种可能。以往美术馆改造中常见的手法便是石膏板做墙,建筑师经历多次选择后,跳脱出惯性思维,尝试将墙体向上、向远处生长延展出“伞”形悬挑覆盖结构。“伞拱”结构犹如自然生长一般,层层叠叠地拼接连成墙体与屋面,既实现了展馆的空间要求又满足了展览漫游的需求。
△ 舍弃常规“拱”形结构,选择“伞”形结构
△ 纯粹的空间 ©苏圣亮
△ 空间内身体的介入 ©夏至
同样受现有结构框架束缚的艺仓美术馆,其空间重新组合的可能性更为渺茫。建筑师索性顺势将这种局限转换为一种非常规的观展体验。这种体验打破了的常规展馆以往开阔空间的思维定式,于狭小的煤漏斗空隙间布展,利用煤漏斗的倾斜与其独特质感,通过光、影、声音的交错营造出一种时空叠加的观感。
△ 艺仓美术馆的外部 © 田方方
△ 悬吊结构连接黄浦江景观
△ 独特的展览方式
在主讲者看来,两个项目将原本看似不利的基础条件通过转换思维方式,跳脱出理论框架,利用自身反日常的内在属性营造一种现实的张力,并且以独特的方式继续生长。这种改造方式并非以强行改变遗存内在的方式来适应现代展馆的功能需求,而是透过对其结构、肌理的深入理解,寻找反常规可能性的方式来使其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