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全新模式的“消费”与“社交”成为改变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两大主力军,逐渐加大的城市空间密度,日益疏离的人际关系,经历转型阵痛的传统零售......现实空间的孤独感与虚拟空间的无边界感使得充满活力的真实空间场景正在“被需要”。3月28日,line+LINK特邀两位来自上海的跨界建筑师——唐煜&何勇,以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来讲述同一时代语境下的全新空间模式。
唐 煜 | Tang Yu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那行文化机构 主理合伙人
2 新零售的产生
3 新零售的空间实践
阿科米星“一年一个工作室”的计划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与“那行”
“一条”的发展
“一条”线下店(莘庄店)
店面改造前
“一大条”
改造后起到视觉标识作用的“一大条”
改造前、后的入口界面
打通流量的“兔子洞”
咖啡影像装置与外摆咖啡屋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装置塑造的场景,起到了吸引人流的作用,“一条”顺势完成从流量到盈利的转化。2018年10月,上海的三家“一条”线下新零售店投入运营后分别在大众点评登上了各地区的日用杂货榜单第一名,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新零售空间营造案例。
“棉仓城市客厅”入口
我们决定在此自建一个综合性的shopping mall,创造场景化、社交化的空间。
“棉仓城市客厅” 建筑、结构和设备的一体化设计
两个不同功能的舱体空间
如果说棉仓是天猫店利用新零售的“自救”,那么悦阅书店的尝试则是一次与天猫的紧密合作。
原志达书店
志达书店改造后
我们将两方面需求整合,通过定制的门与收银台组成的“分拣器”将轮廓曲折的原空间分成两部分,彼此独立又在末端相通,强烈的橙蓝对比建立起空间的两个基调。
“分拣器”大门
不同气质的两种阅读空间
4 新零售的空间走向
何 勇 | He Yong
好处MeetBest 创始人及CEO
刚才唐煜老师讲了很多“实在”的事情,那我就来讲点“虚”的——虚拟照进现实的场景。我们的分享有很多相似也有很多不同,唐老师讲的是“新零售”,我要分享的是“新社交”,零售和社交也正是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生活改变最大的两部分。我所创立的“好处MeetBest”就是基于“新社交”产生的新时代空间。
好处MeetBest的街边城市展厅
当时我的自我解读是建筑师应跳出建筑本体的视角,在社会学、经济学等外延领域深入思考。
何勇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期的作品 Urban Hacker
《城市黑客》 何勇 时代建筑 2014年1月刊
建筑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职责对照
OMA台北艺术中心方案
互联网平台由线上至线下的转换
贾樟柯为陌陌拍摄的短片
趣缘区别于“地缘”与“业缘”,使在互联网世界的人们更容易地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自己感兴趣的人相处,最后形成聚集效应,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趣缘社交形成于线上,并对线下社交产生新的需求。
因“趣缘”而聚集的现代人
好处MeetBest空间内的文化活动
Rick Warren是一位拥有23000名教友的美国传教士,在70年代末,面对那些不参加教会活动的新教众,他用家庭聚会、体育比赛等新形式将大家聚集起来,从而让教民们在社群中产生归属感。新的社交形式正在被这个世界所需要、所接纳。
Rick Warren's Saddleback Church
而归属感的获得,是需要很多小型的城市“客厅”,甚至类似于Rick Warren所推崇的“礼拜堂”、“教堂”这样的空间,使得人们在其中释放身心,把人和人的关系进行连接。但同时,我们发现传统的线下空间与当代以内容为先的各类活动,两者并不匹配,未来的公共空间应该是有标签的,有其自身私密的边界。这也是我们做“好处MeetBest”这个事情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从虚拟中反思现实。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大家一起去餐厅或者ktv聚会时,大概在半小时之后就都开始玩手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结论是手机中的虚拟场景给了我们自由,在这个虚拟界面里我们可以是发言者、倾听者、玩游戏的人或者闲逛的人…但是在线下单一场景中我们没有选择,没办法自由地产生多样行为,所以当我们被困在了现实空间里的时候,只能在虚拟空间里寻找自由。
创造城市新空间
好处MeetBest的全能会场空间
好处MeetBest空间内的品牌活动
好处MeetBest空间内的广告拍摄、直播
尹毓俊:
刚刚何勇老师提到了“边界”,“不断闯入公共空间”其实是跟城市的公众利益相关的,在建立了新的“边界”之后,有没有可能会把本来属于公共的边界变成半私有,随之跟公共的领域产生了冲突?
何 勇:
我们其实没有把公共的变成私有的,而是把私有的变成了公共的,我们认为很多私有空间是有可能“被公共”的,这种变化之后,交流效率将变得更高。我们认为社交应该分层,社群可以先在相对有安全感的领域里建立起自我文化和成熟行为,这个时候再进入公共领域就能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否则直接进入无差别环境中的社群是很脆弱的。
武 州:
何勇老师刚提到建筑师转换为产品经理的观点,以及前段时间建筑圈都在讨论“空间生产”的话题,使我产生了一种传统建筑师即将失业的紧迫感。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语境的转换下,传统建筑学本体的价值是否已经失效,又应该在哪些方面向“产品经理”去转换?
何 勇:
其实创立“好处MeetBest”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转型和挑战,起初我会觉得这件事很简单,通过扩大知识面和参与度就能了解到一个领域,事实上介入到全新的大体系是很难的。所以我不建议所有人去做“产品经理”,传统建筑师仍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更多发展方向上的价值取向。
张海翱:
我认为建筑师的“产品经理化”是个伪命题,何勇老师已经脱离了建筑师的身份,他创立的“好处MeetBest”是一个商业逻辑下的组织,经营与盈利成为好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我认为作为建筑师还是应该回归建筑学的本体,利用空间实践聚焦并解决更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在上海,我也参与过很多何勇老师的活动,好处MeetBest做得非常好,其实我很想有机会去了解好处MeetBest背后的商业逻辑,期待能听到何勇老师关于这方面的分享。
何 勇:
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商业,互联网时代涌出的大量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app,基本都是商业属性,而非文化属性的,反而正是商业的东西承载了文化的内容。
在商业模式下,钱是选票,产品好就会被选择,商业是可规模化的样本,文化会随着商业得到传播。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拥抱商业,这是被大众选择的模式。在我做空间运营的时候,令我惊喜的是出现了很多我未曾想象到的社交场景,这就是价值的外延。
徐 光:
我最近也在关心“消费文化”的问题,建筑学一些相关问题其实是被“消费文化”所涵盖的,像是唐煜老师刚才讲到的一些案例似乎并不是从传统建筑学的角度进行切入的,那么消费文化的变迁是否会导致建筑学的一些核心问题变迁,我想说的这种“变迁”不是主流之上出现的分支,而是它是否会从根本上使建筑学的核心关注点产生迁移?
唐 煜:
消费体系和资本是相关的,我在分享的开篇讲到了新零售的本质,新零售的本质依然是零售,即是以更多需求和更高效的赚取更多的利益,消费这种行为依然发生在我们日常的建筑当中,所以我认为这些东西不会在本质上颠覆建筑学的核心内容。
我刚才分享的三个案例其实都是有涉及到建筑学本体的,例如把整个棉仓的仓库作为建筑的外环境,再置入新的建筑,依然围绕形体、声音聚焦、结构、设备等建筑本体内容。回顾我的分享,可以发现我所探讨的是新零售模式之下空间的策略,“策略”才是核心,我们没有去颠覆建筑学本质,而是依然是在用建筑学的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
苏可伦:
何勇老师已经跳脱建筑师的大框架进入创业者的身份,我想向建筑师的身份还未发生转变的唐煜老师请教,第一个问题是,您在早期作为阿科米星的合伙人的时候是怎么开始想要进行关于“空间运营”和“新零售空间”的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一条”这些项目中涉及并研究了科技在实体空间中的应用后,是否对您后续的空间设计实践产生了影响?
唐 煜:
两个问题都戳到了我的痛点。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那行”是怎么来的,我又如何通过“那行”的经验去做新零售的,在阿科米星搬家的过程中,我们把文化属性的对外交流平台分离出来,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如果不对其进行经营则会产生大量的浪费,所以我们“被迫”经营了“那行”,随后,我们开始思考“那行”是什么?又凭什么盈利?回归到建筑行业的视角,建筑师本身就是一个hub,会对接到各种资源,搭接各种关系,我们思考为何不把这些关系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平台呢,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单点的“好处MeetBest”。
关于第二个问题,“一条”其实是一次强度特别大的实践经历,从前期策划到空间设计再到VI设计,我们在三四个月内完成了三家线下新零售店的项目落地,我们也对其中的科技模式及运营模式进行了思考,当下我们的互联网和用户之间的“科技颗粒度”还是不够细的,只有够细的颗粒度才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科技的善意,才能将导向的结果运用到实体空间中,例如拥有8000万会员的茑屋书店,它可以将每个用户切分成600个面,完成更精准的画像和对接服务,这是我们的零售业还达不到并且需要努力的地方。
杭州明白队队服由多频艺术工作室+戚山山提供
比赛的进程采用国际先进的NBA赛制,分为四节,每节加强为15分钟,节间休息5分钟,以进球数量进行比赛胜负判定。每队派出包含守门员在内的5人上场,无换人限制。
“ 这是一场under 50的养生局,大家点到为止哈。” 某位建筑师在开场前说到。
养生局?不存在的,上了绿茵场,就是要厮杀到底。
冲刺拦截,凌空勾射直,沪杭两队的足球“建”儿们焦灼对抗,毫不存力,比分你追我赶,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上海长百队带球虚晃,躲过后卫的封堵,直指对方球门,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向杭州明白队发起全力进攻。
杭州明白队转变方向,配合传球,绕过层层维围堵,多次带球冲出危险区,最终转守为攻,逆转大局。
守门员严防死守,拦截对方的强力进攻,为队员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场边的拉拉队也被队员们的战况感染,呐喊助威,场上紧张激烈,场下气氛高涨。
带球冲锋,强守后卫,凌空扫射,马赛回旋......比赛的激烈程度超乎了在场所有人的预期,“养生局”变成“厮杀局”,“真香”虽迟但到,“battle”从不缺席,最终上海长百队与杭州明白队以大比分6:6打成平局,不分胜负。